说起来你可能还记得,前两天乒超联赛那场球吧?就许昕爆冷输给一个18岁小将的那次。其实比赛结果出来不到一天,各种议论就炸开了——哎,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?樊振东之前说过的那句话,现在好多人突然开始懂了:“有时候影响比赛的,何止是技术啊。”
先说说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。比赛进行到第四盘,许昕出场的时候,上海队本来形势还挺稳的。之前他和周恺搭档双打,3比0轻松拿下,明眼人都看得出,“人民艺术家”在双打场上的那种掌控力,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的。要知道,以前在国际赛场上,不管他跟马龙、张继科还是樊振东配双打,世乒赛金牌都拿过好几轮的。这次乒超他和周恺也是老搭档了,全锦赛、联赛赢过不少场次,手感本来正热。
但单打完全是另一回事了。
对面站着的费浚航,才18岁,连世界排名都没有——之前他出赛的记录甚至是全败。好多人都觉得这一盘许昕肯定稳拿,甚至能直接终结比赛。一开始许昕也确实领先,第一局3比1开局,但后来莫名其妙被翻盘,8∶11丢了。第二局他迅速调整,一口气打到10∶2,最后11∶3扳回。三四局双方咬得很紧,比赛被拖进决胜局,许昕还一度9∶7领先……结果,连丢4分。
是,老将输给小将,听起来像是体育圈里最经典的新老交替剧本。但你若真看了比赛,可能就会察觉,问题没那么简单。
许昕在比赛中几次向裁判示意,认为费浚航发球有回抛违规。他甚至有一次特意凑近裁判重复质疑,但裁判都没理会,只摆手让他继续打。最有意思的是,后来许昕自己也模仿了那个发球动作——这下裁判反而迅速给出了判罚。你品,你细品。
赛后,许昕没多说,只在社交媒体发了两个字:“回家。”结果还真有人拍到他当天下午就离开了赛区。虽然第二天还有比赛,但他没留下。
这下可好,有些人就开始了:“输不起是吧?”“名将风度呢?”“上海队这氛围怎么回事?”……输球不到24小时,质疑的声音像潮水一样涌来,根本拦不住。
但你若冷静想想,许昕是什么级别的运动员?双打方面,马龙、刘诗雯都公开夸过他,“得许昕者得天下”这话可不是粉丝编的,是实打实的业界认可。单打上他虽然不像马龙、张继科那样经常霸榜,但也是男乒三剑客之一,对张本智和甚至保持着全胜战绩——这样的人,会随便因为输球闹脾气?
其实他后来也解释了,自己只是对鹰眼判罚规则不太清楚,特意去找裁判长交流了一下。他还提到,希望像全运会这种大型比赛,能对发球规范有更严格的要求。“一旦对方某种发球成功,就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发球策略。”他说得挺明白的:不是输不起,是希望比赛能更公平。
这让我想起今年美国大满贯的时候,王楚钦也遇到过类似情境。达科在关键分上启动了鹰眼挑战,结果失败,王楚钦白捡一分拿下那局——你看,有时候一个判罚,真的会改变整场比赛的走向。
聊到这,就不得不提一下樊振东以前说过的话。他说有时候比赛输赢不只在技术,还有很多“场外因素”。当时很多人以为他只是在抱怨饭圈文化打扰——确实,他那会儿被私生饭跟踪、身份证被泄露、甚至房间被刷开……这些事闹得挺大。但如今再看,他说的“场外因素”,恐怕也包括裁判尺度、突发干扰、舆论压力这些事。
小胖在东京奥运会后经历过一段挺长的低谷期,甚至在2023年世乒赛男单夺冠后,还是会有莫名其妙输球的时候。他后来坦言,有时候在场上突然就想离开赛场——不是因为打不过,是心态被各种事情拖累了。
现在许昕这场球,好像又把类似的问题扯了出来:裁判的判罚是否一致?运动员的合理质疑是否被接纳?输球之后,舆论是不是对老将太苛刻了?
许昕今年35岁了,还站在乒超的场上,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坚持。他之后比赛肯定会越来越少,但正因如此,他才更在意每一场的公平性。他较真发球规范,不是针对哪个小将,而是希望比赛环境能更干净、更透明。
回过头看,他发的那句“回家”,也许根本不是闹脾气,而是一种无奈——明明发现了问题,却无法有效表达;明明努力调整,却还是被外在因素干扰。那种憋屈,打过比赛的人可能都懂。
而樊振东所说的那句话,如今再听,真的更有分量了。他说:“比赛从来不只是球台两边的事。”现在信的人,恐怕越来越多了。
所以,许昕这次输球,从表面看是一场冷门,但从更深的角度看,却把乒乓球比赛中很多“隐形问题”重新推到了台前:裁判的专业度、鹰眼系统的使用、舆论的理性、甚至是对老将的尊重……这些都值得我们冷静下来,仔细想一想。
也许很多年后,我们再回看这场比赛,已不记得比分和胜负,但还会记得许昕那次无奈的模仿发球、那次认真的赛后沟通、和那句简短的“回家”。
而樊振东那句话,可能也会随着时间,被一次又一次地验证。